2011-08-08

Leica R 鏡頭的單刀、雙刀、三刀 (1 cam, 2 cams & 3 cams)和 ROM 版本

想著手進入 Leica R 系列,除了選擇機身外,首先面臨的便是 R 鏡頭的單刀、雙刀、三刀(1 cam, 2 cams & 3 cams)和 ROM 版本(尤其是想接二手之鏡頭)。

參考過去網路上前輩的意見和國外幾個網頁(較具代表性的為:http://members.lycos.co.uk/JemK/Pic-A- Week/cams.htm 和 http://www.nemeng.com/leica/001c.shtml),整理出以下資料供大家參考。(由於沒有LEICAFLEX、SL和 SL2的操作經驗,以下相關資料,均來自以上相關網頁,所以若有誤,請不吝賜教,謝謝!)

光圈連動

在談到上述鏡頭差異之前,先談一下單眼相機 (SLR)的工作方式。平時SLR會將鏡頭切至光圈最大處(若光圈不連動者不會如此)使進光量最大以方便構圖和對焦。即使改變光圈設定至較小值,鏡頭仍會 保持在最大光圈處。直到攝影者按下快門後,光圈縮至設定的較小光圈處,接著反光鏡上掀、快門簾開啟、底片曝光、快門簾關閉、反光鏡彈下,最後鏡頭的光圈又 回 到最大光圈處,等待下次快門按下。為達成此光圈連動之功能,Leica R 鏡頭有一光圈連動機構,如圖一右下方紅色圓圈內的突起物。有些鏡頭的光圈連動機構是三角形,如圖一和圖五;但也有些是方形的,如圖二和圖三。

附註:
為了讓大家比對方便,文中鏡頭的紅點都置於右上方的位置。


光圈設定值回饋

在進行測光時,如前述,鏡頭會一直保持在最 大光圈處,鏡頭必須要有一特定的機構告知機身設定之光圈,機身再依當時設定的快門光圈組合與其測光表測出值的差 異提出建議,進而達到正確的曝光組合。Leica SLR的特定機構便是單刀、雙刀和三刀。

但由於Leica生產的SLR大致可分為三大階段,其鏡頭與機身溝通光圈設定值的機構略有不同:
1. LEICAFLEX (1968停產)
2. SL和SL2(1974/1976停產)
3. Leica R (R3~R9)

右圖為一Leica三刀(3 Cams)鏡頭,可見其三刀的分布。


1. 第一刀是給LEICAFLEX使用
2. 第二刀是給SL和SL2使用
3. 第三刀是給Leica R使用

Leica SLR 鏡頭可分為以下幾種版本:
1. 單刀鏡(1 cam lens)(1965~1968)只有第一刀;支援LEICAFLEX
2. 雙刀鏡(2 cams lens)(1968~1976)有第一刀和第二刀;支援LEICAFLEX、SL和SL2
3. 三刀鏡(3 cams lens)(1976~)有第一刀、第二刀和第三刀;支援LEICAFLEX、SL、SL2和LEICA R
4. R刀鏡(R cam only lens)(1986~)只有第三刀;支援LEICA R
5. ROM鏡(ROM lens) 有第三刀和ROM電子接點(如同R刀鏡加了電子接點);支援LEICA R(若非R8/R9,ROM無作用)

Leica R SLR配單刀鏡和雙刀鏡

此類搭配仍可行,只是會比較麻煩操作。由於鏡頭始終保持在最大光圈,測光表建議修正值是架構在最大光圈和機身設定之快門組合之上而非實際設定光圈快門組 合,因此所有的修正要依最大光圈為起始。例如:使用f2.8鏡頭,當測光表告知要減光三格時(此時光圈假若已定在f5.6),在快門不變的狀況下,應將光 圈定在 f8,而非 f16。

R刀鏡(R cam only lens)

由於生產三刀鏡需要較高的精確度來設定三刀之位置,影響到其生產的良率。因此Leica於1986年(此時LEICAFLEX已停產十八年;SL2已 停產十年)推出單單支援Leica R SLR的R刀鏡。為避免R刀鏡(含ROM鏡)裝上LEICAFLEX、SL和SL2,造成不必要的困擾,大部分的R刀鏡的接環底部會有一圈突起環(如下右圖和ROM鏡圖,爾後稱之為第零刀)(左下圖為 Summicron 50mm)。可惜是同時也無法將R刀鏡頭配上早期的接寫環和蛇腹(可參考“ Leica 第零刀處理 -- 接寫環改裝“一文)。


ROM鏡(ROM lens)

於九零年代初期,Leica推出ROM鏡。於http://www.nemeng.com/leica/001c.shtml一文中,Pascal Heyman提及主要功能有二:自動切換閃光燈反射版的焦段和另一較耐人尋味的是使攝影更方便。


先談一:讓一些可自動調整焦段(其燈旁之反射 板)的閃光燈(如 Metz 54MZ-3/4、40MZ-2/3、32MZ-3搭配SCA350x腳座)做自動調整之動作。也就是說,裝50mm的鏡頭,閃光燈會自動調整到 50mm;28mm 便到 28mm;但一般閃光燈望遠端能切到105mm者已經很了不起。 180mm 可能只能到閃光燈的上限 105mm or 85mm。因此說:此功能對使用標準變焦鏡者, 如 28-70/35-70/28-90⋯ 最方便。如用 28-70 時,當在 28mm 便到 28mm;70mm 即切到 70mm(其實手動調整即可)。但若您的閃光燈無法自動調整,如 32Z-2,那閃光燈上有調整的部份,可讓您用手調至 50mm、28mm 或其他。此時,即使是 ROM 鏡,也無用武之地。回過頭來,若可自動調整的閃光燈接上非 ROM 鏡,閃光燈上仍有可調整的部份,可讓您用手調至 50mm、28mm 或其他。


附註:上述的功能以閃光燈直射被攝物為主。若是跳燈,不見得一定要將閃光燈切到鏡頭對應的焦段。若將閃光燈切到較鏡頭對應稍長的焦段﹝視狀況﹞,閃光燈可 以打較遠的距離。

鏡頭 閃光燈 R3、R4/R4s、 R5/RE、R6/R6.2 & R7 R8 & R9
ROM 鏡 54MZ、44MZ、40MZ、32MZ等
加SCA350x腳座
手動調整 自動調整
其他可調整反光板 手動調整 手動調整
R刀鏡和三刀鏡 54MZ、44MZ、40MZ、32MZ等
加SCA350x腳座
手動調整 手動調整
其他可調整反光板 手動調整 手動調整

再談二:2010 年九月承蒙 rocaf 前輩於攝影家手札 Leica 版指點和 ycr 兄提供的使用資料,可確定“使攝影更方便”的功能是傳遞預設的光圈值、鏡頭的最大光圈值等與先前所述第三刀﹝Cam 3﹞相當的功能。當使用 ROM 鏡時,機身會獲得兩組相當的資料﹝ROM 和第三刀﹞,機身會優先取用 ROM 的資訊。在一般狀況,兩組資料會相同,以致於會讓人覺得是不是 ROM 鏡差異不大。但是,ROM可突破第三刀有限的功能,使 ROM 鏡推出之後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例如:
1. 非定光圈的變焦鏡,ROM 可回饋正確的光圈值。如使用 R28-70 時,機身會顯示出 3.6、4.5 和 27 等光圈值
2. 使用 ROM 鏡加 ROM 加倍鏡,機身可顯示正確的光圈值。如鏡頭設定光圈 f5.6 加兩倍鏡時,機身會顯示 11
3. 或是將來 Leica 會推出 Noctilux-R  (自從 Leica 宣布放棄 R 系統之後,似乎不可能發生了)

附註:
1. R8/R9搭配 ROM 鏡、R刀鏡和三刀鏡,其M/A/T/P/F模式均能正常動作。
2. ROM 鏡唯有搭配 R8/R9 方有 ROM 鏡的功能;搭配其他 R 機身是藉由第三刀傳遞資訊,並無搭配問題。

總結

縱觀以上之論述,整理出機身與鏡頭之搭配表,如下:

LEICAFLEX SL SL2 R3、R4/R4s、R5/RE、R6/R6.2 & R7 R8 & R9
單刀鏡 可以 可以(註二) 可以(註二) 可以(註二) 可以(註二)
雙刀鏡 可以(註一) 可以(註一) 可以 可以(註二) 可以(註二)
三刀鏡 可以(註一) 可以(註一) 可以 可以 可以
R刀鏡 不可以 不可以 不可以 可以 可以
ROM 鏡 不可以 不可以 不可以 可以但無ROM之功能 可以

註一:詳情請參考 http://members.lycos.co.uk/JemK/Pic-A- Week/cams.htm
註二:實際操作方式請參考本文之“Leica R SLR配單刀鏡和雙刀鏡“一節

後記

1. 若您覺得此文不錯,可至留言簿留言,好讓吾虛榮一下。
2. 若您希望能增加 Leica R 相關的討論,也請於留言簿留言,小弟盡力而為。
3. 以上資料皆來自國內外前輩之心得,小弟不敢專美。但看在花費些時日整理的份上,若有意複製散佈,請於留言簿留言,並標明出處。謝謝!

16 則留言:

ny10012 提到...

哈囉,很高興在這邊看到你的文章。我之前用了R8,R4,搭配有ROM接點的鏡頭,目前新增了一台 SL。想請問一下那裡有師父可以協助改鏡,移除ROM接點,這樣才可用在 SL 上。多謝了。我已問過黎師傅和四海,他們都說沒有題中這服務。謝謝。

匿名 提到...

你好!我有一台SL加50MM \F2 日前鏡頭更換的按鈕扭斷了(但未和相機分離), 故鏡頭無法取下,不知有何方法可以取下。3Q

cedric8tpe 提到...

您好!
關於鏡頭更換的按鈕扭斷,可是鏡頭沒有這個按鈕啊?!

若是相機釋放鈕,從側邊觀看,鏡頭有ㄧ凹孔,機身的小圓柱剛好卡在此。用小平口起子自上往下壓(機身在下),同時轉動鏡頭就可分離。

關於 SL 與鏡頭分離,可參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kyRKaom4pw

老鏡回春記 鏡頭維修保養 ProLensCLA Old Manual Focus Lens Repair & CLA 提到...

Cedric兄您好
我在我部落格的文章中,有貼了您這篇文章的聯結。
http://shutter-releasing.blogspot.tw/2012/11/leica-r-nikon-sony-pentax.html
如有不妥,請告知,我再刪除。
感謝!

cedric8tpe 提到...

林兄!
沒問題!

Unknown 提到...

你好
想請教一下
rom與無rom
除了電子接點的差異之外
其他鍍膜,銳利,味道有差異嗎?
謝謝

cedric8tpe 提到...

你好!
rom與無rom的差異在不同焦段有不同的結果:
一般來說明顯的差異來自於光學組成,然後是鍍膜。
有些焦段,如 R28/2.8,ROM 版與無 ROM 版光學組成不同,所以差很多。
有些焦段,如 R50/2,ROM 版(德制) 與 無 ROM 第二版(加拿大製),兩者光學組成相同,但鍍膜不同,以致後者發色較暖。
也有些焦段只是接環差異,所以沒差。

此外,即便是 ROM 版, R50/1.4(E60) 的評價遠比 R50/1.4(E55)優(光學組成差異)。而後者有 ROM 版與無 ROM 版,這兩種就沒差。

ps. R50/2 還有更早期版本,其成像有明顯不同。

Unknown 提到...

感謝c大回應
小弟最近想入手R19 2代版
網路查的資料只有說後期有做rom版
所以小弟想請教一下
以R19這顆
有rom與無rom來說
鍍膜,銳利,味道
是否有差別呢?
因為價差1萬4
網路文章找了又找
只說這顆是不錯的廣角鏡
但是沒有提到rom的差別與否
不知道能不能給小弟一點建議
謝謝

cedric8tpe 提到...

如果只差一萬四,還等什麼?
那差距絕對值得....

R19/2.8 ROM 算當時的首選 (當然 R15 二版也不錯,但不好駕馭)。R19 一版之後接續的是 R21,然後才是 R19 ROM。

如果買一版,一段時日會開始肖想 R19 ROM。麻煩的是原鏡頭處理需要時日 ....

cedric8tpe 提到...

參考先前 Erwin Puts 寫的:
Leitz introduced its own Elmarit-R 19mm f/2.8 lens in 1975.
It was a Midland design and offered quite good specifications.
The distortion with 4% was a bit on the high side and
it was also prone to flare, which is not surprising, given the
very large front lens. It was an improvement on the Super-
Angulon-R 21mm f/4, a retrofocus design too.
.... the 19mm was completely redesigned in 1991.

兩鏡的技術差了16年

Unknown 提到...

也是
一代鏡目前價格約四萬上下
二代鏡,無rom的約8萬上下
有rom的約9萬5上下
如果說有rom的拍起來比較好的話
那就是等買rom的
感謝c大幫忙解惑
那小弟就是再等等
感恩

cedric8tpe 提到...

啊 ..... 弄錯你的意思 orz
我以為是一代鏡與二代鏡只差一萬四。

如果同是二代鏡,若狀況差不多,選 無 rom 比較實惠。

cedric8tpe 提到...

自 Leica 停產 R 系,轉眼好多年,很多官方資料和詳盡資料都不見了 ..... orz

請問你打算搭哪一機身?是否有卡反光鏡的疑慮?

回溯當時 Leica 推出 ROM 接點時,試想主推的產品是什麼?

是 R8。一但有機身,就要有鏡頭搭配。所以就會將現役熱銷或庫存量少的鏡頭改成 ROM 鏡。而這些鏡頭整體的光學組成並無變動,所以成像表現是一樣的,就如同你所說的 R19 二代。接著陸續年,Leica 推出新設計的鏡頭,就與先前版本有明顯差異。例如 R50/1.4 E55 有無 ROM 成像表現是一樣的;接續推出的 R50/1.4 E60 ROM 就增強不少。

關於鍍膜,其實沒什麼好壞,它只算是光學組成的一部分。在鏡頭設計時,大師們使用鍍有當時鍍膜的鏡片,不斷修正到其希望達成的目標。重點在成像,而不是使用了什麼。不會說用了什麼鍍膜就無敵強。當能出廠的,就有 Leica 背書。

1990 之後鍍膜沒什麼變化,印象中比較偏紫;80年代比較偏黃(若干偏綠)。或許你可以請兩個賣家在相同的光源下,拍張前鏡片照片,然後比對。

再則,你有找到 R19 的規格與 Erwin Puts 的評論嗎?

cedric8tpe 提到...

如果你說的那兩個鏡頭品項差不多,而成像表現是一樣的,有必要多花錢嗎?(當然 ROM 鏡年份較近。但以現在眼光,也只是近一點點)

cedric8tpe 提到...

多嘴一下:也因為 Leica 單價高,建議選喜好焦段,而不是評價高的鏡頭。
之先有用過類似焦段的鏡頭嗎?喜歡這個焦段嗎?

個人經驗當初為了評價高的 R28/2.8 E55,出脫了評價普普的 R24。結果使用起來完全沒 fu(因人而異),於是又讓出 R28 換 R24。因為太喜歡 R24,相對擠壓到 R19 需求,最後進了 R15。

建議先確認偏好的焦段,再跳入。不然進進出出,加上現今 R鏡周轉率......

Unknown 提到...

其實對小弟而言
是越廣越好
光圈越大越好
r15那隻有比較過
可是後期f2.8的
幾乎是看都沒看過
M鏡在無底 低通的感光元件上又有紅移跟邊角崩潰
所以才選擇R鏡
而其他蔡司的焦段
光圈也沒那麼大
也是找過很多資料才選擇R19
小弟只能進一次 XD
口袋不夠深

關於我自己

大四時在樓友的教導開始接觸攝影,當時用的是曾經拍過我滿月的 Pentax 相機。那一部連測光表都沒有,所以只好使用晴空十六法則。使用一年左右,因不堪惡操,那一台相機的布簾故障。續接手 Canon AE-1 program。之後,有一拍沒一拍的,也沒有很熱衷。 小孩快出生時,買了一臺約一百三十多萬畫數 Kodak DC,用了一年多,轉買 Olympus 的 C-700uz。也因這一部,附帶一堆手動調整的功能,重新燃起攝影的熱情(我有機械操作的慾望)。然而沒多久,因為不滿意其雜訊,所以重新使用 AE-1p,且拜 ebay 所賜,收購了許多 FD 鏡。當鏡頭越來越多時,出門越來越不方便,於是想標一顆好一些的變焦鏡,於是在 ebay 鎖定一顆愛展能的 35-70。當標金上衝過 $22,000 時,開始想是否有其它的選項 ...... 在 ebay 閒晃後發現同樣規格的 Leica 與 Contax 都比那一顆愛展能便宜,又因為分不清楚 Contax 的機身等級,而 Leica 同時期只會有一台,所以就用約 $14,000 標下了生平第一顆 Leica 鏡 (35-70/3.5 E60)。 接下來就開始系統大更新,出掉了 Canon FD 系統與 C-700uz。數位選用 Minolta Xi 當傻瓜隨身機。 當 43 聯盟出來時,看過 E-1 的照片,便入手了第一台 DSLR。然而傻傻的只會用 JPEG 拍攝,而且對其雜訊仍不滿意,所以用了約一年,把它拿去換了一台底掃 i900。隔了幾年,又入手 L1。很幸運的在金石堂買了一本有關 RAW 處理的書,提供了不少基礎觀念而非一般坊間操作成果書籍,使我開始進入 RAW 的世界。在那時期,常常 R8 與 L1 一起出門。直到有一次同拍一片油菜花園,RAW 怎麼調就是調不出來當時的 Fu;而正片卻剛好捕捉到 ........ m43 出來時,感到 43 聯盟的極限(個人偏見),加上使用底掃越來越順手。所以又將 L1 讓出,將重心移回底片。數位方面,以隨身機做考量,入手 LX3,沒多久被它的掃把般的星芒及曜光嚇到,所以改用 DP1。隨著 Leica 停止 R 系列數位化的作為,越來越好找到許多便宜又好的東西。所以又購入 R4 當黑白專用機。 2011/4/14 更新:用過一段時日的 DP1,慢慢發現它的缺點:1. 雖然定焦鏡,但鏡頭成像品質普普,抗耀光能力稍差,加上些許鏡頭變形 (比照一般鏡頭,已經不錯了,但我看的出來);2. 28mm 焦段不是每個場景都適用;3. 相片色彩偏黃綠色,雖然可以用軟體處理,但須張張都做。於是就讓出.......